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斜视患者深度运动知觉与静态立体视的关系,分析深度运动知觉获得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立体视测试软件测量84例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57例、恒定性外斜视12例、恒定性内斜视15例)与16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的双眼融合、静态立体视和深度运动知觉。对比分析深度运动知觉和静态立体视检查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分析斜视类型、双眼融合等因素对深度运动知觉获得的影响。结果 斜视组患者存在深度运动知觉和静态立体视者均占59.5%(50/84),是否存在深度运动知觉与有无静态立体视相关,两种立体视的阈值间存在正相关。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显示存在深度运动知觉与静态立体视,两种立体视的平均阈值均低于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深度运动知觉检查的通过率于不同斜视类型的患者间存在差异,有87.7%(50/57)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显示存在深度运动知觉,而所有恒定性斜视患者均未通过深度运动知觉的测量。深度运动知觉的获得与是否存在双眼融合能力相关。结论 斜视患者的深度运动知觉与静态立体视之间存在相关性。斜视患者的深度运动知觉受斜视的类型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是保留深度运动知觉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儿童视网膜脱离的原发疾病以及其分布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视网膜脱离而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且年龄小于1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预后。   结果   在纳入的393例(464只眼)儿童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男性261例(312只眼),女性132例(152只眼),男女比例为1.98∶1。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57.8%,227例),其次为眼外伤(19.8%,78例)和近视(14.2%,56例)。婴幼儿期、学龄前期视网膜脱离主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比例分别81.8%(126例)、55.8%(43例);学龄期的主要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35.8%,58例)、近视(30.2%,49例)和眼外伤(26.5%,43例)。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类型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8%,184例),其中眼外伤(37.5%,69/184)和近视(30.4%,56/184)是其常见的两种原发疾病;其次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3.3%,170例),其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ER)占47.6%(81/170),为常见原发疾病;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最少见(9.9%,39例),其中Coats病占71.8%(28/39)为常见原发疾病。与牵拉性全视网膜脱离相比,孔源性全视网膜脱离的首次术后效果较佳(|Z|=3.026,P=0.002)。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见的位置为颞侧。原发疾病为眼外伤的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裂孔为视网膜撕裂孔,其次为锯齿缘离断;近视所导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裂孔最常见的位置为变性区的圆孔。   结论   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患者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眼部发育异常、眼外伤、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发疾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基于虚拟现实(VR)的视觉训练对集合不足受试者视功能与主观问卷的影响以及长期疗效的观察。 方法 研究共纳入集合不足受试者36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基于虚拟现实的视觉训练组(VR组)及传统训练组(OBVAT组)。训练时长为每周1 h,共12周。在训练前、训练第6周、训练第12周及训练结束后6个月完成双眼视功能参数及主观问卷调查(CISS)。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集合不足的受试者(包括VR组与OBVAT组)进行视觉训练12周后,CISS得分降低、集合近点减小、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值增加,视近外隐斜减小(P<0.001)。VR组与OBVAT组集合不足的受试者在训练结束后6个月的视功能参数与训练12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R组与OBVAT组之间各项参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虚拟现实的视觉训练可以显著改善集合不足受试者的主观症状与视功能参数,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训练结束后6个月,仍可维持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青年近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参数,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眼动参数差异,分析眼动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  方法  招募91例青年近视患者,基于等效球镜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资料,完成基础临床检查,采用眼动仪检测研究对象的双眼注视、反射性扫视和反向扫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3组近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眼球运动参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注视区95%二维椭圆面积(BCEA)、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的95%BCEA分别为2.08 (0.54,14.69) deg2、4.99(0.94,49.22) deg2、5.79 (2.18,64.91) deg2。3组研究对象的95%B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轻度近视组的95%BCEA比高度近视组更小(P=0.01)。3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扫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BCEA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342, P=0.001);95%BCEA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322,P=0.002);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青年近视患者眼轴越长、近视程度越高,注视稳定性越差。高度近视患者的注视稳定性低于轻度近视患者。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扫视运动参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年近视患者在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  选取18~38周岁的成年近视患者50例,双眼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6~10 h。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1 d、7 d、14 d、30 d和90 d测量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 NITBUT)、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nt tear break-up time, FTBUT)、下泪河高度(lower tear meniscus height, LTM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级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得分。  结果  44例受试者完成90 d的随访研究。受试者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均有所下降,在戴镜14 d后开始趋于平稳;LTMH持续减少,戴镜90 d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点染评级较戴镜前升高(P<0.05);OSDI得分在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成年近视患者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稳定性和泪液分泌量下降,角膜上皮容易出现点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招募并纳入受试者。分别于受试者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数据直至36个月,检测中央区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HEX)等的变化,记录戴镜者每次随访时角膜荧光染色结果,若观察到角膜染色,采用Efron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做相应处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例(66眼)受试者,戴镜1周内受试者戴镜后报告双眼异物感、流泪15例(46.2%),适应后症状消失,未进行干预。随访期内共出现双眼角膜染色31例(93.94%),其中24例(72.73%)角膜染色为G0级,5例(15.15%)为GⅠ,2例(6.06%)为GⅡ级,对GⅠ和GⅡ角膜染色进行相应临床处理。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反比(r=?0.380, P=0.002),随访期间,受试者左眼ECD从戴镜第24个月开始、右眼ECD从戴镜第27个月开始较基线值下降(P<0.05),CCT结果显示CCT在戴镜后1个月变薄(P<0.05),后续CCT呈现稳定趋势。   结论   经过3年长期随访,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未发生任何严重角膜并发症,戴镜24个月以后双眼ECD开始下降,戴镜1个月后CCT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视频观看对人眼视觉功能和主观视疲劳症状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  26名受试者以随机顺序先后进行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观看前、后均需完成视疲劳主观问卷,并测量双眼视功能参数和脉搏、体温等自主神经反应。  结果  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后问卷得分均有增加;外隐斜视者隐斜量减小;视近融合范围增大;瞳孔直径缩小。此外三维立体显示观看后还出现单眼调节反应、微波动增加;单/双眼调节灵敏度提高;脉搏减慢;收缩压升高。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相比,差异仅存在于问卷得分和体温。  结论  观看裸眼三维立体显示可对人眼视觉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与平面显示相比仅在主观症状等部分参数上存在差异。且观看三维立体显示可能对部分调节参数存在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算法在角膜荧光染色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共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就诊患者的角膜染色图片600张。其中500张用于构建算法,其余100张用于验证算法有效性并比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视光初学者间评级准确性(accuracy, ACC)及诊断时长的差异。在完成初次评级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评估,比较两次评估的一致性指数(kappa值)。3位经验丰富的视光师综合分级的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结果 通过全集、训练集、测试集交叉验证4种深度学习模型,ResNet34模型预测准确性最高。ResNet34深度学习模型在角膜染色分级上的准确性为93.0%,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9.6%。AI与两位初学者比较,AI的准确性较高(ACCAI=87.0%、ACCS1=78.0%、ACCS2=52.0%,PACC=0.001),同时AI的平均诊断时长短于视光初学者(tAI=1.00 s,t  相似文献   
10.
黄威栋  杨旭波 《眼科》2023,(4):310-315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注视性眼球运动和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差异。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华西医院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儿童,其中间歇性外斜视31例,正常儿童22例。方法所有受试者距离电脑显示屏80 cm观看屏幕,采用视觉生物信息刺激技术-增视能眼动仪软件,利用其增强现实技术对双眼注视性、扫视性眼球运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Tobii Eye Tracker 5 4C眼球追踪仪器捕捉眼球运动方位和轨迹,屈光不正者在矫正状态下进行。主要指标矫正视力、屈光度、三棱镜斜视度、注视点水平方向偏移量、注视点垂直方向偏移量。结果在注视性眼球运动方面,间歇性外斜视组在右上、正右、左下方向注视时,其小范围注视稳定性与正常儿童组有显著差别,其中正右(Z=-2.764,P=0.006)注视点的偏移体现在水平方向,左下(Z=-2.112,P=0.035)注视点的偏移体现在垂直方向,右上注视点在水平(Z=-2.266,P=0.023)、垂直(Z=-2.113,P=0.035)方向皆有显著偏移。在扫视性眼球运动方面,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扫视第一行行首(Z=-2.140,P=0.032)、行尾(Z=-2.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